炉火纯青大工匠 敦厚如玉真性情: 珍源坊—北宋官瓷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洁光

作者:水云魅影 来源: 原创 时间: 2017-05-07 16:33 阅读:
炉火纯青大工匠 敦厚如玉真性情: 珍源坊—北宋官瓷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张洁光
  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人们在历史的风烟中穿越而来,有时候时空的光影还未还来得及驻足停留,就一晃消失。在一种悠然的时光中,手捏一缕历史的沉香,啜饮一杯风尘,细思量人生宦海沉浮,生命患得患失,最后在一抔黄土的复活和涅槃里,与千万年人类追梦的咏叹调一起,牵肠挂肚,再奏一曲“陶之魂曲”。——题记

  炉火纯青大工匠 敦厚如玉真性情

  珍源坊—北宋官瓷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文/水云魅影

  四月一个下着蒙蒙细雨的清晨,王向东老师,北海道人,我们一行三人来到百年老校河南大学,去拜会的河南省陶瓷大师——张洁光老师。一条不宽不窄的道路两旁成荫的绿树在春雨的拂润下,显出勃勃向上的生机。

  古朴的雅致的校园里,那些带着年代感的建筑群落,在春日细雨的叩问中,流淌出平和优雅的气韵来。穿过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古楼,轻轻推开角落处一个僻静的院子,随之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手工艺陶瓷匠人一地的活计。大大小小,高高低低,许多半成品站立在架子上候着,等待重生的时刻;一些散落满地的土坯在地上静静躺着,等待灵魂之手垂青,赋予回转的命运。

  ​

  向东老师和北海道人随张洁光老师进入中间相对整洁一些的展览台时,我依然徘徊在一堆半成品前不忍离开,旁边架子上还有一些残品无辜地或立着或斜靠在无人问津的角落。对于传统艺术工匠来说,对世人展示的都是完美无瑕的称心得意之作。在经过日日夜夜辛苦捶打器皿和倒腾磨具的时间纹路里,渗透出指缝的厚薄不一的老茧及在半路夭折的作品,其实更能表现出一个工匠的心思和专注来。所有技艺若都以此为核心基准,方倒不失为一种水准,用以检验炉火纯青的冶炼真心也未尝不可。想想精益求精的背后,一个接口处平整不一的釉质与细细拿捏在手里的“称心如意”,要付出的是多少个半成品或是残品,甚至心血,泪水和汗水,不一而足。

  我盯着堆在地上的瓶子和一堆瓷器出神,不苟言笑的张洁光老师淡然述说的表情无关自己:“为了一个官瓷梦,烧制了20多年的时间,从年轻时就翻阅大量历史古籍,去全国各地学习,烧坏的残品堆了一屋子。”微微的迷上眼睛,低头沉思,像是掉进了回忆里。“所有的物件都带着灵性,好似有缘巧合,有时候器物呈现出的天工,好似不是人力所为。”

  从地上出神的目光收拢起来,这位陶瓷大师,一幅不温不火的表情,淡而不浓的剑眉轻挑,眼里盛满恰到好处的笑意,我仿佛看到一个俊美的少年伫立在千百年的时光前,紧紧抓住岁月的裙摆不放手。然后被女娲娘娘看见,为探其诚心,就用烧制的残缺考量。

  王向东老师眯眼笑笑地声音传来:“囊括南北两派最著名的陶瓷专家鉴定委员们曾经给洁光很高的评价。直呼可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等收藏品相媲美。说句毫不夸张的话,目前在中国一个真真正正一门心思创作打磨陶瓷,把官瓷做到这个水准的人,光洁兄当之无愧可称“大师”。一门心思钻研陶瓷技艺的他,错过了许多评奖机会。”

  “一心直扑在物件上,对那个忽略了,后来参评的确也受到了有关专家的认可。台湾游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我反而产生了信心。几十年做一件事情,有时人难念也会产生懈怠。”张洁光老师依旧是沉思状,这个形态应该是他二十多年专心打磨流露出来的一种自然状态,他自己可能都已经忽略了这种融入生命向外伸展的自然外向力。

  张洁光老师随手递给我一个茶杯,我用食指和大拇指轻捏,厚厚的瓷釉,毫无修饰的简洁令人沁心;天青色的釉,亮而不透,有一层淡淡的油样散发着一种目之所及的舒悦气息。再看杯的外沿和杯底,似裂废裂,深浅不一。一杯清茶倒入杯中,浓浓的茶静静躺在一个玉一般柔润的器皿里。王向东老师指着杯子道:“有专家拿洁光兄的作品对比过实物的鸭蛋,色泽光感和柔和度婉若天成。我将杯子捏在手心里,盯着不见踪迹的裂纹:“刚才的裂痕怎么消失了?”北海道人在一旁道:“北宋官瓷,釉面瓷片开花是鬼斧神工。妙就妙在遇水则融,水干裂迹再现。”我将茶一饮而尽,然后等水尽,杯子的裂纹一点点继续现出。

  明代学者高濂言:“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油灰色,色之下也。”有专门的研究者因宋徽宗个人推崇青玉光芒的月白釉,在研究中提到月白釉乃官瓷釉色中的极品。而张洁光老师则坦言:“釉色对于官瓷而言,可能参杂着个人的喜好。官瓷作品中追求的温润如玉的感觉才会一件艺术品的首要保证。官瓷在制作过程中蘸釉次数以及厚度有时接近或高于土坯的厚度,呈现的色彩也会因为釉质的厚度呈现出自然而然的丰富内容。另外要谈到裂纹,洁光老师再度说,只能说是自然蕴含的鬼斧神工。土坯和矿物质以及各种原料成分选择的打磨和烧制的东西都不一样。尤其是经过自己多次试验出来的一些日常用具,蕴含天然的负离子,如酒杯,香烟贮藏圆壶”。

  我想起当下各种报道上广受世人追捧的高科技产品,披挂着高科技负氧离子外衣的物件其实都离不开生生不息的土地。所谓蕴含的高科技还是取材于大自然。一下子我对眼前这个手艺人充满了无限敬意。在当下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里,他没有任何追名逐利的意图,只是在寻找一种最朴素的方式,警示和启迪世人:维护和珍惜华夏民族老祖宗留下的好东西。皇天后土的宝藏,值得世人沉下心思,慢慢挖掘整理和修葺。

  旧时代里铁匠、石匠、木匠、泥瓦匠、金银匠那一份谋生的职业,可代代相传安生立命。随着工业社会劳动力解放,许多手艺人不得不改换职业另谋生路。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花花绿绿的器物带着千篇一律的流水线的记忆走出时,我们心里记不起传统的影子。人们其实在心底里呼唤着的是依旧是坚守内心传承的传统工艺,继而会怀恋起那些渐行渐远的“大工匠”,对他们充满敬意。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所有奋斗出众,出人头地的人都是一直把头低得很低的人,低到眼睛里只有专注的事物。遇到超凡脱俗的就去钻研成分,发现可圈可点的,就凝神辨别。谈到传承技艺,张洁光毫不避讳:“打造出各种精美绝伦的传世的器物作品被各大博物馆以及个人收藏,它们的存在,也许可能是一种文化的保留,但毕竟太小众,陶瓷艺术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对于我个人,这不仅仅是安生立命的手段,而是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关注。毕竟这是我们的根。”

  社会或许已经遗忘,岁月也曾一度忽略。有许多人在坚持许多年以后,迫于现实被迫放弃,而还有许多人却牺牲了更多的时间投入更大的精力物力财力在缝缝补补中坚守。我们或许没有理由责怪这个发展过于迅猛的时代,我们或者可以抱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流失的无视。

  回来的路上,我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去年一段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工匠精神”热潮。十月国庆节央视制作的大工匠专题片看得人热血沸腾。媒体和社会的风潮就是一阵风来风走。对于实实在在的手艺人和现实生活中的百姓来说,工匠,什么是工匠?一个匠人首先需要一颗匠心,不跟风,不攀比,不盲从。抛却一切干扰因素,踏踏实实做好自己手里的活计。大师,什么是大师?身怀绝技,坦言神奇,一切尊崇自然,敬畏万物。把各自从事的手艺彰显极至,同时不忘传承与发扬。

  我们的社会可能忽视和忽略了许多的精工巧匠,敦煌壁画、龙门石窟、云岗石窟、应县木塔等大型集体创作的古代艺术匠人们或许不会想到当初呕心沥血之作,会给后人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或者忘了特定时期的工匠们的名字,但我们的世界记住了,这一种集体的“工匠精神”硕果,已然成为华夏民族的骨血情思。

  今天,我们的时代又涌现出这样的一些人,抱朴守着,心无旁骛,几十年如一日重复一种劳动,不趋炎附势,不追名逐利,他们的执着里面,俨然参悟出人生修炼时,追逐的殉道者所达成的忘我和无我大情怀,无惧世俗,超越万物。在这个互联网掌控一切的新时代,我希望我们的世界,不仅能记住显现出秘诀、绝技和钻研开创毅力的工匠,还要记住“工匠精神”里工匠守望灵魂的真正图腾和坚守本质。它不仅活在工匠心中,也值得活在世代人心中,让每个人继续传承。

  张洁光: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 微信号guangyuan047790

  作者:水云魅影 资深策划 文学主编 影视撰稿人

  微信282198733 为坚持守心的 灵魂微呼

赞助推荐